贸促动态
全力复工复产 看自贸试验区稳外贸稳外资
来源:本站发布:2020-04-28访问量:667


湖北自贸试验区推行医疗器械“承诺即投产”的便利举措,全力支持具备能力的企业转产防疫物资;河南自贸试验区组织开展“线上招商周”“银企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对接资源,推动重点项目及资金落户;浙江自贸试验区精准对接安徽、四川等务工人员输出大省,加强服务保障,通过包机、包车等多渠道招引接送务工人员;陕西、四川自贸试验区用中欧班列搭载防疫物资,助力开辟抗疫生命线……为全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精准施策,出台支持政策,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开辟绿色通道,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积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截至目前,7个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已达100%。


“这7个自贸试验区跨越我国东中西部,自贸试验区企业的复工复产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力度大,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高,体制机制的变革走在全国前列,应该在保证所在省份、区域乃至全国稳外贸、稳外资、稳增长、稳就业方面,都发挥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张建平说,推进复工复产也有利于自贸试验区全面、多方位地吸收国内外的资本集聚到自贸试验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形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从而真正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2017年4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个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3年来,7个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特点,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服务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等方面成绩斐然。例如,辽宁自贸试验区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桥头堡”效应初步形成,国资国企改革探索扎实推进;湖北自贸试验区打造出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聚集区;河南自贸试验区深入推动跨境电商监管创新,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化妆品、保健品跨境电商交易中心。


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疫情和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势,自贸试验区将坚定不移地在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前列,以自贸试验区开放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唐文弘介绍,为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稳定外贸、外资,自贸试验区正在同步推进几项工作:一是尽最大努力复工复产,恢复和巩固供应链,为确保全球供应链的重新运作、全球经济稳定加倍努力。二是继续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全球投资者信心;三是率先落实好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情况下,自贸试验区要积极地引导企业看到和加大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优势和比重,形成‘双自’联动格局。”张建平提出,国内建设的对外开放自贸试验区在面向全球开放时,应加强与我国已经签订的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对接,‘双自’联动有利于深化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变革,通过用好已有渠道,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


此外,张建平建议,自贸试验区应该利用其开放优势,加强与行业协会和商协会沟通,发挥信息平台作用,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相关政策、对接项目、寻找新的订单以及加大出口转内销力度,系统性地支持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同时,自贸试验区应继续加强和“一带一路”伙伴合作,确保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的顺利推进,从而可以有效带动外贸的发展;自贸试验区要注重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衔接,保障供应链稳定,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当前环境。


“我国正逐渐加强自贸试验区法治建设,今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自贸试验区应该抓紧落实。”张建平认为,在国家扩大金融、电信、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服务贸易开放的进程中,自贸试验区要抢抓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创新发展。